![]() |
本條目需要擴充翻譯(2007年9月26日) |
![]() |
漢字字體風格 |
---|
古文 ‧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字形 |
構成要素
本字 ‧ 石經 ‧ 康熙字典體(舊字形) |
漢字文化圈 |
吳語字 ‧ 粵語字 ‧ 臺閩字 ‧ 四川方言字 ‧ 南京官話字 正體字 ‧ 簡化字 ‧ 漢字簡化方案 ‧ 二簡字 |
派生文字 |
則天文字 |
資訊科技 |
統一碼 ‧ 中文輸入技術 ‧ 中文輸入法 |
俗字 ‧ 多音字 ‧ 通假字 ‧ 隸定字 ‧ 古今字 ‧ 生僻字 ‧ 錯別字 ‧ 提筆忘字 ‧ 廢除漢字 ‧ 漢字復活 ‧ 字謎 ‧ 同形異義詞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字形(英語:glyph),又稱字圖或書形,是指字的形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6964《信息技術·字型信息交換》中定義字形為「一個可以辨認的抽象的圖形符號,它不依賴於任何特定的設計」。在語言學中,字(character)是語意的最基本單位,即語素;字形是指為了表達這個意義的具體表達。同一字可以有不同的字形,而不影響其表達的意思,例如拉丁字母第一個字母可以寫作a或ɑ,漢字中的「強/强」、「戶/户/戸」。
東方(漢字)字形[編輯]
形音義[編輯]
每個漢字均有三個屬性:形狀(形)、聲韻(音)、邏輯(義),統稱「形音義」翻譯
新舊字形[編輯]
中國大陸於1965年出版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規定了印刷字形的標準,在表中規定的字形俗稱為新字形,之前通用的字形則稱為舊字形[1]。其字形標準於1988年由《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取代翻譯
由於大部分新字形的筆劃都較舊字形少,它們很多時會被錯認為簡化字。事實上新字形除了適用於簡化字,還適用於繁體字,例如「過(过)」、「編(编)」;較接近傳統的台灣寫法是「過」、「編」。在中國大陸廢除之異體字,於收入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時亦會在不會產生重形字的情況下根據新字形調整,稱為「無重形GB化」,例如「諮(咨)」、「僱(雇)」;較接近傳統的台灣寫法是「諮」、「僱」,Unicode Code Chart[1] 所示的就是這種字形翻譯原則上Unicode/ISO 10646只對字,而非字形編碼。Microsoft Windows 簡體中文版中宋體Simsun是中國大陸新字形Font,但是卻也包含不少舊字形漢字。其實這些舊字形漢字並非是宋體新舊漢字同時收錄,舊字形是來源於Unicode/ISO 10646中臺灣韓國日本區域的漢字,臺灣韓國日本區域的某些漢字則是中國大陸的舊字形。
下面所列舉的新舊字形,在Unicode/ISO 10646中,是中國大陸跟香港、臺灣、日本、韓國同源漢字不同形的關係,對於中國大陸而言,則是新舊字形的關係翻譯中國大陸並沒有給舊字形編碼,給舊字形編碼的主要是臺灣和日本區域。
例:
|
|
|
字形標準[編輯]
以上所稱字形分別通常只是很小分別,筆劃差異在一兩筆之間翻譯差異很大的通常歸類為異體字,中國大陸標準為《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中國大陸不同,香港和台灣將同一字的不同的字形,即使只有很小分別,都歸類為異體字。香港教育界所據標準為常用字字形表。台灣所據標準為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罕用字體表及異體字表。
西方字形[編輯]
最常舉的例子是貨幣「元」之符號「$」,使用一豎、兩豎、穿透或是不穿透皆不影響該符號之意義。
和文字有關: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網頁[編輯]
參見[編輯]
|
本文出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7%E5%BD%A2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